top of page

復華事工2024 九月通訊

我們誠意邀請閣下參加復興教會55周年慶典


融入型(落地生根型)宣教士和聖經


戴德生率領第一批內地會傳教士於1866年5月從英國啟航, 1866年9月抵達上海,歷時約四個月。

包德寧牧師開始在香港最草根地區開始服侍。


融入型(落地生根型)宣教士是指那些在傳教過程中,努力融入當地文化和社會的宣教士。他們不僅僅是分享信仰,還會用大量的時間學習當地的語言、風俗和習慣,並參與社區活動,與人建立深厚的關係和信任。

 

例如,荷蘭宣教士在17世紀來到台灣原住民族西拉雅人時,他們學習原住民的語言和文化,並將基督教信仰與當地習俗互相結合,並通過教育、醫療和社會扶助等方式,為當地社區帶來實際的幫助和改變。

 

中國第一家西醫院廣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由美國宣教士伯駕(Peter Parker)於1835年創立,該院社是中國西醫學和西醫教育的發源地。

 

中國近代來華的第一位基督教新教英國傳教士羅伯特·馬禮遜(Robert Morrison),他編纂第一本中文翻譯英語字典《華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於1823年在澳門出版。

 

他也翻譯第一本完整的中文《聖經》《新約》和《舊約》,於1823年在馬六甲出版。 

 中國第一本英語字典《華英字典》

年青蒙召的包德寧牧師 1974 年9月在香港

1971年4月 3日 包牧師和包潔蒂結為夫婦


以下是復興華人國際事工及香港基督教復興教會的創辦人包德寧牧師以身作則,落地生根型宣教士與我們分享他55年來華的宣教經驗,包牧師及家人現居於香港,育有兩名兒女、兩名孫兒女和兩名曾孫兒女。我們誠意邀請大家參與復興教會55周年慶典。


包德寧牧師家書: 融入型(落地生根型) 宣教士和聖經


親愛的復華事工好朋友:

 

宣教士不僅將基督信仰和得救的信息帶給處於靈性黑暗中的人們和國家中,他們的服侍也需要深入地影響到當地社會和整個國家。

 

基督教宣教工作與聖經是不能夠分割的。這本神聖的聖經被翻譯、印刷,並在各國廣泛傳播。無論是外國宣教士還是本地培訓的神職人員,都從聖經中分享和教導,領人歸主和建立教會。

 


為確保本地神職人員得到適當的培訓,聖經學校和神學院在世界各地建立起來。縱觀歷史,這些學院已發展成有影響力的高等大學等。在歐洲、北美、中國和許多其他國家的高等學院和大學都源於基督教聖經學院。


復華事工在中國少數民族中開辦神學院和推動神學教育

復華事工在華中辦神學教育

包牧師推動中西文化交流


社會、商業、教育和政府中的許多重要領導人都是從這類等高等學院畢業。在新加坡、香港和印尼等某些亞洲基督教社區中,基督徒往往代表著社會中富裕和曾受過高等教育的階層。

 

有趣的是,很少有在歷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宣教士是曾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大多數都是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信徒,然而他們回應主大使命的呼召(馬太28:18-20)。

 

 一個有力的例子是戴德生和數百名在中國內地會服侍的西方宣教士。他們沒有很好的經濟支持,他們也沒有留在有領事保護的沿海城市。相反,他們冒險深入內地,那裡很少有人受過教育或會說英語,每天面臨貧困和來自土匪和戰爭的危險。

 

這些宣教士完全融入了中國社會,穿著當地人的服裝,吃當地食物,通過與當地人一起生活來學習語言。但相比主流的宣教士,他們資源充足,受過教育,住在沿海城市有國家軍隊保護的安全環境中,經過數年學習語言。這些"落地生根型"宣教士,一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說流利中文,帶領許多人歸主並建立教會。他們的事工也與聖經有密切相關。

 

在1980年代,托馬斯和伊麗莎白·布魯斯特出版了兩本小冊子,影響了我和數千名其他融入型宣教士:"融入與宣教任務"和"語言學習和事工"。

 

雖然1969年我到達香港時並不知道這些書,但我親身經歷了他們所教導的真理。我住在的城市,很少說英語的地方,我用約翰福音作為我的語言教科書。結果,我在短短七個月內就能用粵語分享簡單的福音故事。

 

 我妻子包潔蒂是落地生根型宣教士的典範。我們共度了近53年美好的婚姻,直到她在1月25日因突發疾病(腦痙攣)不幸去世。

 

包潔蒂牧師出生於美國宣教士家庭,父母在泰國清邁,直到九歲前她的第一語言是泰語。在1971年我們的婚禮上,她唱出了美妙的路得記1:14-17的經文。像我一樣,她完全擁抱中國文化,在中國生活,最終像中國人一樣,在這裡去世。

 

追隨戴德生和數千名其他宣教士的腳蹤,包潔蒂牧師完全融入了中國文化。僅僅一年,她就能流利地說粵語。在過去的53年裡,我們在家裡只使用粵語。


 包牧師夫婦和一對兒女


我作中國宣教士55年的旅程中,我見證了許多落地生根型宣教士,他們在大約一年的時間就能熟練並使用中文或他們被派往說中文的國家服事。


 

當然,其中許多人被呼召去服務國際社區,因為在今天所有的大城市都可能有說中文的人仕,像19和20世紀的宣教士一樣,他們大部分的服事都圍繞著傳福音。

 

還有少數宣教士仍在從事翻譯工作,但另一方面仍然有很多人無法獲得上帝的話語,聖經。然而他們都用各樣方法教導聖經,並按照耶穌的命令,使人作門徒。

 

宣教士到國外宣教的時代還未完結,這呼求才開始,仍然持續。而且需要的國家更加廣泛,但我們其中最大的挑戰是能夠獲得當地國家的簽證許可。

 

儘管如此,許多宣教士可以以學生、教師、商人甚至移民的身份進入國家。許多亞洲國家提供有效期為2-3個月的旅遊簽證,可以輕鬆續簽。一些宣教士多年來成功地使用這種方法,遇到的困難比較少。

 

當我16歲時,上帝呼召我到中國服侍,我知道這將是一生的承諾。23歲的我開始在香港服侍時,我決心要完全與中國人融為一體。


包牧師被美國母會差派到中國 - 踏出宣教路


自越南戰爭退役後,1969年3月24日,包牧師由美國飛抵香港,開展一趟新旅程。


1965年包牧師是越戰中的美國士兵


我用聖經來學習中文,1978年當中國開放時,我意識到我的一生都將致力於為中國人提供聖經並教導上帝的話語。

 

 最近,我的孫女與她在美國的丈夫和兩個孩子從美國移民到了香港。明年,我的男孫將與基督教復興教會的一名本地姊妹結婚。

 

 現在最大的需求是有更多的工人,正如我們的主所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馬太福音9:37-38 和合本)

 

復興華人國際事工創辦人 - 永遠榮譽主席包德寧牧師敬上

 



 

我的奉獻

網上奉獻:

查詢其他奉獻方法,請按以下連結:

支票奉獻:

歡迎把支票寄往最靠近您的復華事工辦事處,請記得註明捐款用途。我們將盡快把收據寄給您。 

Comments


是日焦點
更多消息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