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復華事工2018一月通訊

誰來愛我們?” 緬甸的呼聲

去年11月下旬,復華事工連同國內教會及橋樑事工到了中緬邊境的難民地區服侍。緬甸難民雖然聽聞已久,這趟還是第一次接近他們。

他們從那裡來?

在過往數十年,緬甸因歷史及政治等因素,導致緬甸政府軍及各少數民族(其中一個比較活躍的勢力叫克欽族)的政權產生衝突,演變成為內戰。居民為了逃避戰爭而湧到邊界靠近中國的地區生活,因此沿中緬邊界築起了大大小小而數量難以估計的難民營。近年戰事變得頻繁,復戰至今約6-7年,超過十萬平民湧上3千米海拔以上的高山生活, 四野荒涼,夏天氣溫只有十多度,冬天冰冷,更會下雪! 難民營都是一些志願組織幫忙搭建,都是木板房,非常簡陋,下雨天會漏水,冬天寒風會進屋! 這樣的難民房屋在雲南省的德宏接壤緬甸邊境就有數十個之多!

他們是誰?

克欽族(景頗族)與基督教的關係: 克欽族是緬甸其中一個少數民族,跟中國的景頗族是原出一轍,只是兩地稱呼不一致,他們和基督教有著深厚的淵源及歷史。從1882年開始,宣教士來到當地傳福音,當時只有7位族人歸信基督,後來宣教士開辦景頗族學校,創立景頗文字,使信仰得以迅速傳開。基督教在景頗族地區的傳播和發展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今天,基督教已基本成為克欽/景頗族的傳統宗教。跟據非官方的統計:克欽族(景頗族)的基督徒比例佔族群人口九成。在複雜歷史背景下,使這個民族橫跨兩國,因此中國也少不免受到戰事帶來的影響。部份營地的難民因戰事而需要不斷搬遷,甚至逃到中國境內,有些營地卻已經穩定下來,像村落一樣。營地內的人口由幾十戶到數千戶不等。

進入難民營:

我們從瑞麗市出發,開車四個多小時,走過崎嶇且多彎的山路,好不容易才到達目的地,眼前展現的是遍山藍色大大小小不同的難民營。 因語言的隔膜,我們必須帶著翻譯同行。我們共探訪了4個大小不同規模的難民營,負責人及駐守的牧者分享了難民的狀況: 由於地理處於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頭,難民每每面對極端的氣候,禦寒衣物不足,特別是小孩子,在寒天中發抖……!

一些難民營的情況更惡劣 : 缺乏乾淨食水,全村的糧食儲備也只僅夠兩星期可用。

由於長期戰事頻繁,遍山已成為荒野,不能耕種,為了生計,只有少數人能到的中國邊境打黑工,每天賺取20-30元人民幣幫補買點糧食,但就業機會當然不多,也不穩定!

更加不幸的是戰事來得突然,父母跟孩子都分散異地,大部分小孩成為了孤兒! 幸運的是營地設立了臨時學校,有志願老師冒險來到他們當中義教,讓孩子可以讀書,總算是在漆黑中為孩子帶來一點光芒。營地醫療設施簡陋,小病也可以處理,重病就得翻山涉水到中國地區求診! 一些國際志願組織曾為難民做了一些建設,但因為長期看不見果效而撤離,最後只留下難民自生自滅!

不死的信仰:

由於大部分族人都是信奉基督教,每個營地都有​​教堂,但卻不是每個營地都有牧者帶領。牧者們普遍都沒有接受過正式神學訓練,但每一位村民都願意緊緊跟隨這位世代相傳的救贖主。對惡劣的環境也許有抱怨,但對神卻沒有懷恨。孩子們珍惜每一次上課和學習唱詩歌的時間,沒有工作的村民也勤於研經,毫不鬆懈。從他們的目光中能感受到那種飢餓,不單是肉體上的,也是靈魂的飢餓,渴望的不單是要食物去填飽肚子,更是渴想耶穌基督的愛去填補他們心中的害怕、恐懼、擔憂、失望、不安和失去至親。從他們的眼裡懷著盼望,縱使仍在苦難之中,雖然已經一無所有,但他們仍持守敬拜上帝,查經生活,與我們所信的一樣,就是那份不死的信仰,接受耶穌基督並相信祂掌管萬有,所以面對當前的境況依然相信。

我們的供應

出發前在中國邊界預備了一些糧食和物資,以供應難民及時的需要,但當然供不應求!

行程結束後,同工們經過討論,決定把一些金錢奉獻留下,為營地改善水利系統,再添置一些禦寒物資,購買一台小型水力發電機。感謝主,在寒冬來臨前為他們送上點點的幫助。

他們的需要

這些克欽族難民,大部份都是基督徒,敬拜上帝,是我們遠方的家人。他們盼望戰事停止,可以回到原居地,家庭可以團聚。但現在生活確是艱難,沒有食物,沒有衣服,沒有工作,沒有家人,無法過正常生活!

有你同行

我們正計劃為他們供應義教老師的路費,繼續幫助復修清潔水管,購買營養食品給兒童。他們需要我們禱告支持! 若你希望與我們同心捐贈或奉獻支持請聯絡我們。

「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太福音二十五章40節)

網上奉獻:

查詢其他奉獻方法,請按以下連結:

是日焦點
更多消息
bottom of page